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教育需要勇气和耐性 世界今日报

来源 : 北京晚报    时间:2023-04-23 18:29:02


(相关资料图)

《母爱可依》 零露 作家出版社

几年前,当我给远在海外的妹妹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会是一部书的开始。当时,妹妹一家刚刚被派出国工作,他们的女儿安妮只有12岁,西方文化的撞击使小小的安妮面临了诸多挑战,而工作的繁忙又不允许妹妹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幸运的是,爸爸妈妈养育了我们姊妹两个,我们相差五岁,一起长大,深受我们家族“彼此依靠”家风的熏陶和感召。所以,我们姐妹间长达十余年、远隔重洋的交流就此拉开序幕。

如今,书中的两个小家伙琳达和安妮已经长大,个子比我们都高了很多。琳达姐姐成为了研究纳米医学的青年学者,安妮妹妹从她心仪的大学毕业,继续在金融投资领域研习。

回首过往,当中有焦急、有惊喜、有困惑、有反省,失望中裹挟着希望,一次次受挫后的再次振作,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有一天,我的电子信箱突然打不开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和妹妹的信被锁在里面了!而且很可能会永远失去它们!由此,我才意识到,生活中,除了有形的财产之外,那些无形的东西同样也会牵动我们的心。而当我历尽艰辛再次与这些家书重逢的一刻,我便暗下决心,再不能让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忆离开我们了。所以,我把这些稿子呈送到我最爱的《北京晚报》,十年的家书,在晚报的五色土连载了三四年。2016年,三联生活书店出版了这些家书的前一半,94封,取名《母爱的界限》;今年4月,作家出版社把后面的一半出版了,97封,取名《母爱可依》。

今天,诸位眼前的这本小书,里面的角色包含了我们大家庭上上下下四代人;在空间上横跨南北半球,太平洋东西两岸;表面上说的是琳达和安妮两个孩子的故事,骨子里讲的却是人生会经历的种种相遇。读过我们家书的读者,无论是北京的,还是在海外的,大家和我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发生在我家里的琐碎小事,似乎在他们的家中也发生过,或是正在发生。这让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感觉,这些书信似乎有点像一部百姓生活的微观史记载。它既记录了我们家族成员的日常言行,更宝贵的是,这些书信还收进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所思所想。

想得到一个懂事、自信、智慧、友善、感恩的孩子,这个美好的愿望激励着我们长达十余年的通信。这些通信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在生活中嵌入有价值的教育。

教育孩子虽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使我们感觉快乐的过程!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给了我们生命重新来过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观念被颠覆,很多乐趣被重拾,很多误会被澄清,这是多么开心的事情。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姐妹两个远隔重洋的独特体验,能为众多中国年轻妈妈提供培养孩子们的另一思路。

说起另一个思路,这让我想起我曾在《北京晚报》上写的一篇文章《教育莫被竞争误》,我在文中谈到了竞争和竞争力的区别。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你争我夺的竞争,应当回归到提高孩子内在素养的竞争力上来。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位教授聊到这事,没想到,他说:“你的这个观点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是很难行得通的。比如我吧,如果不是靠着竞争,而是按照你培养琳达的那个‘敢于落后的’套路,今天和你聊天的可就会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农民了。”显然,这位教授的观点是真实而诚恳的,而我们着力于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没有错。不能不承认,当下中国依然是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把孩子推向更多考场的理由。细细回想,我们让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心是什么?难道不是让孩子在探索科学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未来吗?

在培养孩子们的道路上,我们的家庭始终笃信的一个宗旨: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濡养人的涵养。“科学使人理性,艺术让人成为人”,教育,既是对人生存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塑造。但是,我们的力量和影响力终究有限,之所以今天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本意是期望这本凝结着我们姊妹两个心血的书信集,能使更多的同胞从我们为人母的经历中得到些许启发:人生,既是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同时也是让孩子们保有人生见地,做人修养的百年大计!

(原标题:教育需要勇气和耐性)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